民俗風情話蘭卡(三)

蘭卡並不像台灣一樣四季分明,她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。
每當五月西南季風(Monsoon)或十一月東北季風轉換的時候,會為蘭卡帶來豐沛的雨量,尤其是坎堤(Kandy)海拔高度以上的山區,終日下雨而且雨量又大,山間細窄的河道常常不及宣洩滾滾的洪流,再加上西南季風延緩了河道出海口的速度,這個季節經常造成中游的寶石城拉坦納普拉(Ratnapura)地區河水氾濫、河川改道,以及山區嚴重的土石流。
  
2003年6月的拉坦納普拉山區土石流,造成約600人的死亡,即便是今天路過這個地方,仍可看見那牆壁上留下的淹過水漬痕跡,和那些被大石頭從家門貫穿而過,留下的殘垣斷壁,令人怵目驚心。
旱季的時候,中部山區及北部情況還好,但南部地區因為更接近赤道,高溫和缺水使得連路旁、荒地裡的雜草都枯黃,蘭卡人索性一把火燒了,那些灰燼好當來年的肥料。
高達38-40℃的溫度,不僅小灌木和雜草不能生存,有時候也會引起區域性的「火燒山」,在這種高溫下最難忍受的當然是人們,尤其是那些不曾享受過酷熱的外國人,常常是熱到頭昏腦脹,巴不得躲在冷氣房裡不要出門。
筆者也曾在這種高溫下和蘭卡友人一起外出辦事,筆者已經滿頭汗全身溼透了,友人卻好像沒有汗腺一樣,沒流汗也絲毫不覺得熱。
筆者很好奇地問友人為何不覺得熱?他解釋說關鍵在於食物「辣椒」。
一般蘭卡人都吃得很辣,每餐必須吃辣椒、咖哩等辛辣的食物,除了有衛生上消毒殺菌的作用外,每個人都練就一身抗辣的功力,自然地,身體的體質也變得很抗熱,對外界的酷熱感覺就不會是那麼強烈。
筆者不是學醫科的,也不知道是否真有如此學理依據,不過聽友人這麼一說,覺得好像也挺有道理的嘛!
走在街道上,看著呼嘯而過的機車騎士,很難想像在這麼熱的溫度下,他們還穿著厚重長袖夾克,頭戴安全帽,把自己包的密不通風的,深怕吹到風會感冒似的,他們那些穿的人不覺得熱,反倒是我們這些看到的人在替他們熱,這也算是在可倫坡逛街看到的一個奇景吧。
在蘭卡,因為全新汽車的進口稅率很高,境內的汽車絕大部份是英國或日本進口的二手車(Recondition Car ),由於英、日汽車同樣都是右駕,所以稍作整修就可以出口到這裡了。公營公車是黃色外表,很多更是爺爺奶奶級的,民營公車大多是退役的觀光巴士改裝的,大小不一,即是如此也都班班客滿,因為蘭卡的公車是一般民眾的主要交通工具,同時它的票價也是全世界最便宜的。
如果在鄉間看到用中型貨車改裝成有座位,也載有客人在營運,別懷疑 ,那也是民營公車,只是區域性的,主要是連結各村莊之間以及村莊到鎮上的運輸。台灣兩倍大的蘭卡國土,陸上的運輸就是靠這些公民營的公車串聯著,至今還沒有高速公路,不過2005年已開始興建從首都可倫坡往南經迦勒(Galle)到漢邦托塔(Hambantota)的第一條高速公路,預計2013年完成,往北部的高速公路也會陸續進行,屆時陸上的運輸就會大有改善。
街道旁或巷道口,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固定攤販,他們不一定都是賣吃的或水果,有些是修理家具、修理皮鞋、雨傘、還有些是幫人補衣服、車布邊、寫文件,簡簡單單的工具車,一台阿公阿媽級的縫紉機或者打字機,幾乎完全是靠雙手搞定一切,這樣就可以過活營生。
如此簡單樸素的生活模式,但是我們看到這些蘭卡人的臉上還是依然笑容燦爛,樂天而且知命,絲毫不覺得那叫貧窮或者苦命。
深入了解蘭卡人的生活文化其實不是很難,從一條街的街頭到街尾的簡單閒聊,便可以參略出個大概。
一些流離失所的老人或殘障或無家可歸的家庭,在各大城市的街道巷落裡,也形成另一種遊民和乞丐的文化。
走在首都可倫坡的路上,尤其是十字路口,常常可以發現這些遊民和乞丐,各佔據一個角落,每當紅燈往來的車子停下來時,他們就會上前乞討,有時候是小孩出面爭取同情心,大人躲在後面牆角,有些是斷手斷腳的或者重殘的,通常人們都給個幾塊錢盧幣打發。
有些遊民還會因為誤入他人的地盤而引發一些爭執。
筆者住處附近的一個角落,固定住著一個老遊民,每天的「工作」就是繞著那個區塊轉圈圈乞討,晚上就睡在那個角落,筆者每天出去上班都會看到他,也曾好奇地問附近的鄰居他是誰,鄰居說他們都稱呼他「老里長」,因為他已經繞著那個區塊乞討17-8年,附近的每家幾乎都給過他食物,好像他已經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了。
天啊!十八年如一日!
從坎堤(Kandy) 到紅茶的故鄉努瓦納艾利(Nuwara Eliya),一路是緩緩的上坡,到了接近努瓦納艾利時,有一段路是連續四、五個360度迴轉的「之」字形險升坡,車行至此通常都會減緩速度,尤其是中、大型的觀光巴士。每年的1-3月在這裡常會看到一個現象,那就是當地小孩在這裡向觀光客兜售一種中間有黃點的大紅花。
這種大紅花是只有這個季節才有的一種野花,有個俗名叫「皇后的血淚」,聽這名字就知道背後一定又有一個皇室浪漫悲歌的愛情故事,姑且不去探討它,有趣的是在賣花的過程。
當地的小孩把四、五支這種黃點大紅花綁成一束,在「之」字形險升坡的山腳下等著,看見觀光客的車子來到,展開笑容露出超白的牙齒,大力揮舞著鮮花招攬客人停車購買,如果觀光客的車子沒有停下繼續往前,繞過轉彎再上坡,咦!剛剛賣花的小孩怎又出現了?同樣的服裝,同樣的臉孔,難道是雙胞胎兄弟嗎?車子沒停繼續往前,再繞過轉彎上坡,怎麼又是同樣的服裝、臉孔的小孩,難道還有三胞胎、四胞胎兄弟啊? 等到車子到了險升坡的頂端,那個賣花的小孩還是出現在那裡,手裡拿著花束,只是臉上增加了疲倦、上氣接不到下氣,無力地連笑容都不見了,原來他是從「之」字形坡道中間的連接步道,快爬到上層另一個車道,短短的十幾秒要爬過幾近垂直的步道,那可是比跑百米還累呀!四、五個步道爬下來,別說小孩就連運動健將恐怕也早就累垮了。看他們如此辛苦奔波只為賣一束花,大多數的觀光客都會心有所憐憫地停下車,買下他手中的那束皇后血淚之花,此時的觀光客也大都不會計較價錢,其實那價錢已經是山腳下的3倍以上,享受這種把花從山腳送到坡頂的「超高速快遞」服務,當然得多付出一些代價囉。
可倫坡市除了各級學校外,還有很多外國人設立的學校,稱為國際學校。
這些國際學校有些是當地人辦的,也有一些是早年在英國殖民時期流傳下來的,這些學校當年是給在蘭卡英國人子女就學的,教學與制度都遵循英式教育,雖然現在蘭卡已經獨立了,但是這些學校依然維持著英式傳統,教師是英國籍的,連教學的課本也都是從英國運過來的。
一些駐蘭卡的外交官或商人的子女,大多是在這些學校就學,雖然獨立後本土的學生佔大多數 ,但是基本上都還維持一定的教學水準。對當地人而言,這些學校算是貴族學校,因為以當地的生活水準,他們的學費確實是很「貴」的。
但是在這些學校讀書有個好處,由於是英人創辦的,又是遵循英式教育制度,在這裡的就學成績是被英國或澳洲的連鎖學校所承認的,學生在這裡完成13級教育(相當於高中畢業),經過學校的鑑定考試後,就可以直接申請英國或澳洲的大學就讀,這也是許多非當地官、商子女的外國學生,選擇在斯里蘭卡就學的原因之一。
國人若要在這裡的學校就讀,唯一要注意的是這裡使用的是英式英語而不是美式英語,學習初期會有一段時間聽不習慣發音和腔調,但是慢慢地就可以適應接受了。
紅茶的故鄉努瓦納艾利(Nuwara Eliya),素有「小英倫」之稱,由於是蘭卡海拔最高的城市,除了不會下雪外,長年溫度、濕度都和英國很像,英國殖民時期就是看上這裡的一切,把家鄉的居住、建築、生活、運動,通通在這裡重現,因此在這裡處處可見歐式風格建築、還有1888年建立的具有百年歷史的高爾夫球場、跑馬場、英式教堂,全盛時期這裡聚集近三千名英國人,他們經營茶園和橡膠園,成就了今天蘭卡的兩大農業出口大宗,同時這裡也是蘭卡最大的高山蔬菜產地。筆者評估這裡的氣候和人文,其實和我們台灣的鹿谷、溪頭、阿里山很相近,也蠻適合台灣的製茶業在這裡發展。
滿山的青綠、空氣的清新和生活的怡然,是退休後的外國人最佳定居的環境,如果有國人想要移民或長期居留(Longstay)斯里蘭卡,努瓦納艾利將會是個不二選擇的地方。

 

引用自~ http://blog.sina.com.tw/11298/article.php?pbgid=11298&entryid=162835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美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